产品分类 / products
首页 >> 新闻中心 >> 简述我国纺织品技术规范和标准

简述我国纺织品技术规范和标准

  • 发布日期:2010-11-09      浏览次数:10880
    • 一、我国纺织品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一)      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技术法规是指:规定产品特性或与其有关的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并强制执行的文件;当它们用于产品工艺进程或生产方法时,技术法规也可包括仅仅涉及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标准是指由*的机构核准,共同和反复使用的非强制性实施的文件,它为产品或有关的工艺过程的生产方法提供准则、指南或特性。当它们用于某种产品、工艺过程和生产方法时,标准也可为画面或仅仅涉及术语、符合、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用于直接或间接确定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有关要求的程序,合格评定程序尤其包括抽样程序,测试和检验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核准以及它们的组合。
      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区别在于强制性和自愿性,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这种区分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减轻技术法规对贸易的阻碍,相比标准而言,技术法规的强制性法律约束力更有可能给贸易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我国目前技术法规和标准界限不明确,其实现有的强制性标准就扮演了技术法规的角色。加入了WTO后,标准制定工作更需要与接轨。
      “合格评定程序”是在TBBT协会引入的新概念。合格评定程序的目的在于积极地推动各成员认证制度的互相认可。
      在合格评定程序中值得关注的是认证问题。认证分为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前者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认可,注重的是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包括加工环境条件及相关配套体系的管理(如污水处理等),如IS09000、IS014000等;后者则偏重产品标准及产品的质量。认证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互相认可,简化手续、减少浪费,同时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
      对某一产品认证后,为明示产品质量,常使用“标志”。标志是产品达到该标志质量要求的直观表达。通常用于表达描述安全性或功能特性。
      二、我国现有纺织品技术法规、标准
      (一)      我国标准化管理工作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
      我国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企业标准由企业自己制定。
      行业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产品标准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执行标准。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农药、工程建设质量、人身安全、环境保护。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码、通用检验方法、及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产品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由称自愿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用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这类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犯这类标准,不构成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应当指出的是,推荐性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
      (二)我国现有纺织品强制性标准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且与绝大多数家纺产品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有GB5296.4-1998《纺织品和服装消费品使用说明》、GB18383-2001《絮片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和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三)我国现有纺织品标准
      纺织品是以各种纺织纤维为原料,经过纺纱、织造、染整等工序制成的产品。纺织品一是要遮体御寒,二要梅花生活,所以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可以概括为服用性好、艺术性高、工艺性精、耐用性强。纺织品质量标准主要考核五个方面:原材料、织品结构、织品物理机械性能、外观疵点和染色牢度。
      纺织品的原材料决定其织品的外观特征及基本性质,合理选择织品原材料,对提高纺织品服用性能和加强养护是很重要的,织品原材料决定了织品丰满度。光泽程度和手感柔软挺括程度。
      织品结构,指纺织品的织组织结构、重量与厚度、密度、紧度、幅度与匹长等,在质量标准中都作了相应规定。
      织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是指织品的透气性、透水性、吸湿性、缩水率、拉伸强度、抗裂强度、抗顶强度、抗磨强度、抗皱强度、抗疲劳强度等。
      织品的外观疵点,是指织品上存在的各种缺陷,如破损、斑渍、色条、破洞、缺经、染色不均、色差、纬斜等。这些缺陷除影响外观,也严重影响织品坚牢度和使用性能,因而对织品的外观疵点必须严格控制。
      染色牢度,是指纺织品在使用中常遇到摩擦、汗渍、洗涤、熨烫、日晒等使纺织品颜色发生的变化,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我国纺织品标准一般按照产品原料划分,本文介绍棉、毛、丝、麻和化纤纺织品标准
      1.棉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
      棉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幅宽(cm)、纬密(℅)、断裂强度(N)、水洗尺寸变化(℅)、有浆重量偏差(℅)、耐光色牢度(级)、耐摩擦(级)、耐洗(级)、耐刷洗(级)、耐汗渍(级)、耐熨烫(级)。
      棉纺品的产品标准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基本按照纺织原料分为本色、印染、色织三类产品、产品内在质量考核指标分物理指标和染色牢度两大项。由于标准种类较多,考核指标参差不齐,不一一介绍,但总体水平较低。而且棉纺织品考核指标与现阶段发展极不适应。如有的标准考核纬密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系数才可以计算出来;染色牢度分各种染料,染料不同,考核指标不同。而现在产品经过多次销售或已制成服装,原始加工信息无法查寻,在检查产品质量时,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例如:GB/T5326-1997《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染色牢度考核指标按六种染料(分散/活性、分散/纳夫妥、分散/还原、分散/硫化、单染还原、涂料)分别考核。耐摩擦色牢度zui高3级,zui低1-2级。而产品经过多渠道销售,已无法知道该产品所使用的染料。特别是服装厂给产品入厂质量把关带来困难。这几年服装标准更新较快,面料标准与服装标准不衔接的问题矛盾突出。面料生产企业不要在依赖现有标准,而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
      2.毛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
      毛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幅宽不足(cm)、平方米重量不足(%)断裂强力(N)、缩水率(%)、纤维含量(%)、起球(级)、汽蒸收缩(%)、耐磨(级)、含油脂率(%)、落水变形(级)、撕破强力(N)、脱缝程度(mm)、耐光色牢度(级)、耐洗色牢度(级)、耐汗色牢度(级)、耐水色牢度(级)、耐热压色牢度(级)、耐摩擦色牢度(级)、防虫蛀等级、阻燃性。
      毛纺织品的产品标准数量不多,随着毛纺产品向轻薄化发展及羊绒产品大量问世,增加了《精梳高支轻薄型毛织品》,和羊绒织品标准。产品内在质量考核指标水平相当,只是不同产品考核项目不同。
      3.丝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
      丝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幅宽偏差(%)、密度偏差(%)、质量偏差(%)、断裂强力(纬密)、弹子顶破强力(N)、尺寸变化率(%)、撕破强力(N)、纹路歪斜(℅)、弯曲刚性(cN/mm)、悬垂系数(℅)、折痕回复角(°)、缝口脱开程度(mm)、耐光色牢度(级)、耐洗色牢度(级)、耐水色牢度(级)、耐汗色牢度(级)、耐热压色牢度(级)、耐摩擦色牢度(级)、干洗色牢度(级)、抗渗水性(mm)、抗湿性(级)、织物厚度偏差(mm)、绒毛耐压恢复率(℅)、甲醛含量(mg/kg)、纤维含量(℅)。
      丝织物产品标准色牢度的考核指标大都偏差,部分产品不考核耐光色牢度,与实际穿着有一定差距。由于丝织物*的服用缺陷,丝织服装纰裂现象较严重,消费者投诉较多。而除《合成纤维丝织物》产品标准考核缝口脱开程度指标外,其他丝织物产品标准均不考核该项指标。2005年开始实施GB18401-2003标准,该标准中色牢度指标多都高于先执行的丝织物产品标准。生产企业要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丝织物产品就达不到GB18401-2003标准要求。
      4.麻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
      麻纺织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幅宽(℅)、密度、(%)、质量(%)、断裂强力(N)、尺寸变化率(%)、撕破强力(N)、耐光色牢度(级)、耐洗色牢度(级)、耐水色牢度(级)、耐汗色牢度(级)、耐热压色牢度(级)、耐摩擦色牢度(级)、甲醛含量(mg/kg)、纤维含量(%)。
      麻织物产品标准近两年修订三个标准,修订的新标准,在水洗尺寸变化率指标加严了。染色牢度增加了耐水洗色牢度考核指标,取消耐日晒色牢度,耐刷洗牢度考核指标。
      5.床上用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
      床上用品技术标准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幅宽(℅)、密度、(%)、质量(%)、压缩弹性(%)、起球(级)、断裂强力(N)、尺寸变化率(%)、吸水性(s)、耐光色牢度(级)、耐洗色牢度(级)、耐水色牢度(级)、耐汗色牢度(级)、耐热压色牢度(级)、耐摩擦色牢度(级)、甲醛含量(mg/kg)、纤维含量(%)。
      从家用纺织品特别是床上用品标准的年代号看,大多是2002年以来制修订。无论从考核项目以及考核指标都比前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床上用品这几年发展很快,床上用品的材料多用棉印染面料,特别提醒印染生产企业,现执行的床上用品标准,色牢度已不分染料统一考核,并增加了耐光、耐色牢度指标。水洗尺寸变化率指标有所提高。就是说印染生产企业的产品按照棉印染布或色织布的标准考核,已不能满足zui终用品的质量要求,应按照产品的zui终用途考核产品质量。zui近检测床上用品发现,很多产品PH值指标不合格,这也是印染生产企业后整理工序没控制好产品质量造成的。而问题确出现在zui终产品上,使床上用品生产企业为之受过。
      三、目前纺织品主要的质量问题和原因
      (一)纤维成分含量与标实不符
      成分含量是产品属性的真实性标志,也是消费者选购商品主要选择内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产品的成分含量是必须标注的内容,而且实际成分与标注成分必须相符。面料和填充物纤维成分含量与产品标识不符。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在组织生产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利用消费靠感官无法识别面料、填充物真实成分的机会,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另外,近两年来,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商战中,大打价格战,纷纷以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而生产企业为了在打折大战中既不丢失市场,又不亏本,也只能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这是导致合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必须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床上用品生产企业无视产品质量,忽视质量管理,对购入的原材料没有检验手段,不经检验就组织生产,凭借供货方所说的成分来注标产品标识,或从别的产品上抄袭来的标识来标注自己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其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二)产品使用说明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
      对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重视不够,需要加强学习和理解。《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5296.4-1998早在1998年8月发布,2000年1月实施。标准中明确规定“使用说明是交付产品的组成部分”。该标准虽实施五年,但还是有多数企业不够重视,产品标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较严重的问题有:1.无面料和填充物采用原料的成分含量:2.填充物纤维名称不规范:3.产品无等级、合格证、标准编号4.缺少水洗标,有的吊牌和水洗标标识不一致。等。这样不仅使消费者不能够明明白白消费,也为消费纠纷的责任判定带来了困难。
      (三)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部分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C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甲醛含量超标,主要是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有些助剂,如抗皱耐压树脂整理剂、固色剂、阻燃剂、柔软剂、粘合剂、分散剂、防水剂等,这些助剂的游离甲醛造成织物上超量的甲醛,致使织物上甲醛含量超过规定的限制值。企业应使用环保型的助剂
      PH值过高,会破坏人体皮肤常驻菌的平衡,刺激皮肤,导致病菌的侵入,对人体造成伤害。以前没有产品考核这项指标,企业对这项指标没有给予关注。在我们检测中发现,棉织品PH值超标情况较多,标准PH值定为4.0-9.0,超标产品大于9,偏碱性。这就要求印染厂在产品后整理方面,控制加工质量。许多床上用品生产企业,没有检测手段,也不向织厂索要检验报告,结果造成zui终产品PH值不合格。
      染色牢度不佳。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未能按标准要求组织、指导生产,对染料性能、染色工艺、色固着工艺、清洗要求等过程未能有效控制以致产品在服用加工中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色牢度项目不合格。GB18401-2003对染色牢度考核指标高于棉织品、丝织品标准,这就要求棉、丝织品首先要特筛选染料,选择较好牢度的染料同时还要改进染色工艺,控制染色质量。
      (四)现行标准中技术指标差异较大
      现行的标准特别大多数面料产品仍是90年代修订的技术指标,基本上属生产型的,对强力方面要求严格,而对染色牢度限定严重偏低,尤其是个别标准湿摩擦色牢度zui低限定值在1-2级,实际等于无限定值,GB/T411-1993(棉印染布)标准至今已有12年,仍是现行有效,而标准化工作走在较前的服装行业对面料的色牢度指标为适应消费者服用要求远高于棉印染标准,一等品色牢度质量要求≥3-4级,合格品质量要求≥3级,由于这种指标差异以致造成面料色牢度符合本身面料产品技术要求而不符合服装产品中对面料的要求指标。这需要标准化各专业部门协调沟通统一。
      (五)水洗尺寸变化率标准不合格,目前床上用品生产企业大多数是从缝纫加工开始的,其所使用布料是从印染厂或贸易市场购进的。这就要求床上用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严把进货质量关和出厂检验关,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对原材料进货一般没有检验把关措施。
      四、企业提高纺织品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应重视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作,完成各项人物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企业没有标准职工将无所适从,而有标准不能很好的执行,将会使管理混乱,工作效率降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过去的运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在机构、人员、管理方式及产品更新换代等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多靠在单一的国家标准,不肯提出更严格的企业标准来,这一作为严重地迟滞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因为企业又身处行业内,制定了不少行业标准。但一些行业标准在一定层面上也都对消费者不利。实际上,一个竞争充分的行业,应该的局面是企业标准严格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又严格于国家标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才能真正在市场上展开充分竞争。
      企业盲目的市场扩张,在国家不太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有些市场空间,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看就非常不利。但对于企业标准问题上,厂商多不注重。制定自己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并以企业的标准来行业的竞争,这样能占领更大的市场,洗掉部分没有竞争实力的对手,从而提高竞争门槛。同时,一个行业都靠在单一的国家标准之上,也是这个行业的竞争不够充分的体现之一。因为大家都默认一些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保护和减低成本等“行业标准”,竞争就只能更多地靠炒作来推动。而一个行业不能充分竞争,也就不能充分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生存状态,这样的zui终结果也只能是不利于竞争。企业要想竞争,就应该在产品质量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严格的标准。任何一个产品的标准都可能是三个,一是国家标准,一是行业标准,一是企业标准。企业的标准应该是高于其它标准,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基础。
      经常出现某企业因为产品质量发生纠纷,在查看合同时,合同上在质量要求的条款中。只写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而国家标准名称、编号以及标准考核指标一概没有。还有产品使用说明上明识的执行标准。与实际产品不是一类,根本无法执行。可见企业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新产品变化较快,国家或行业标准滞后现象很严重,企业在新产品研制的同时就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不仅是产品标准,与其配套的试验方法标准。如果企业感到技术力量达不到,可与技术检验部门联合制定。目前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积极性越来越高,它可显示制定标准的企业在该行业中的领头地位。
      我们的企业在执行标准时,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国家标准应该越先进,越完善,越细致越好。殊不知,国家标准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模式,关键在于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因为企业在执行标准时,再也不是完成和达标这样的问题,而是产品质量、技术、环保的全面体现,是产品走入市场的标签和标识,更是企业品牌的集中体现。
      纺织品生产企业在了解国家标准、标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各目标市场适用的标准体系及其与我国标准的差异,以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检测方法。
      (二)企业真正重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企业结合实际情况,端正质量经营新思想、摆正质量位置,确立了产品质量定位在高、稳、一致的档次上,加强质量队伍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考核制度,注重超前管理、质量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了岗位责任制,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狠抓产品质量工作,这使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工作和产品质量改进工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检测手段,引进国内外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的先进科学规范的质量检验手段和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手段,并且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
      企业积极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实施成为企业走上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一步。在学习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使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突破,走上了新台阶。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的通过仅仅是质量管理工作走上新台阶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企业认证贯彻执行质量管理的操作流程,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做好质量管理的创新工作,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真谛所在。
      (三)企业应重视原料质量把关
      前面提到企业标准对企业发展和增加市场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品质量把关的手段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很多企业只有zui简单的检验手段或者就根本没有。原料进厂根本不检验,有的甚至不向原料生产企业或中间商索要检验报告。特别是一些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他们的原料相对纺织厂都是成品,由于标准考核指标不衔街,技术水平要求相差较大,使生产企业为因原料质量问题而受过。所以生产企业在购进原材料时,重视购货合同中质量方面的条款,如果自己没有检测手段,可委托检验部门对原料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监测。
      (四)企业应重视研究新材料相对应的新工艺及产品标准
      现在纺织产品的变化在两头做文章,一头是使用新材料,通过使用纺织新材料,即改善产品的服用性能又使产品在市场上有了新的卖点。例如大豆纤维、牛奶纤维、天丝、PPT新型涤纶、玉米纤维、天然彩色棉花等。这些新型纤维其特点需要从加工工艺、染料选择以及混纺纤维的种类和比例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有些纤维本身性能不稳定。造成后加工的困难。例如牛奶纤维是利用接枝共聚技术将蛋白质分子与丙烯腈分子制成牛奶浆液,再纺丝而成。但从目前我们检测牛奶纤维,其再生蛋白质含量不稳定,有20%也有40%,这都会给后序加工带来问题。同时新型纤维鉴别也是开发新产品的“瓶颈”,这需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与检验技术部门联合进行攻关,为新产品顺利问世,提供技术保证。
      另一头是增加产品的功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使纺织产品附加了如拒油、拒水、防污、抗菌等多项功能,改善了纺织产品的服用性能。但这些功能性新产品,在外观上却难以辨认,很少有检验标准和检测报告,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无据可循。企业在开发这类产品如无国家和行业标准可循,首先建立企业标准。这类产品的企业标准根据zui终用途订立标准,相应的考核指标,不考虑产品的原料成分和工艺差别,更接近实际应用,增强标准的针对性。
      (五)关注市场动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纺织品配额的逐年取消,我国纺织品所面临的zui大问题即是社会对中国纺织品的绿色壁垒,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起一道道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地区)市场、保护本国(地区)服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国外对纺织品的要求正出现以下三大变化:
      一是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严格。许多客户会对合同中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纺织品进口国家及地区对纺织品尺寸稳定性、染色坚牢度、耐磨度、起毛球性等项目指标要求明显提高。二是社会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重视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注重安全性、卫生性。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纺织品甲醛、偶氮染料、重金属。PH值等成分实施了严格的限制。三是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的检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是突破壁垒的基础。具体而言,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突破壁垒、提高竞争力的基础。
        
    版权所有 © 2024 泰仕特仪器(福建)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闽ICP备09007821号-8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400-0909-258

    公众号:tstyiqi

    扫一扫,关注更多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174号